在潮州市湘桥区南春路东侧,有一座金碧辉煌、古色古香的祠堂,它就是具有400多年历史,被列为市文物保护单位的潮州郡南”谢氏世族宗祠”。修葺一新的“谢氏世族宗祠”兼具明清建筑风格,是潮州市比较少见的历史古迹之一。
2011年1月,谢氏世族宗祠被潮州市人民政府公布为潮州市第二批文物保护单位。并于同年10月立碑。
潮州郡南世族宗祠重修碑记:
潮州郡南谢氏世族宗祠重修碑记立于大门左侧,文物保护单位石碑之后。
郡南谢氏,潮州望族。自元季至正癸未年(公元1343年)南隐公因避寇开基郡南,至今六百余年。“南门谢”所以家声不萎,美名远播者,源于宝树世家根深叶茂。兰轩、瀛滨、养心三祖,前赴后继,孝友起家,慈善济世,名垂青史;立德立功立言,遗产丰富。也缘于郡南谢氏世族宗祠荟萃一族,承上启下,先祖家风,世代相传,后世子孙,笃守祖训,学有榜样 ,行有规矩,报效社会,家兴族旺也。
郡南谢氏世族宗祠始建于明季嘉靖壬子年(公元1552年),二进格局,朴实大方,清季重修,仍不失明建筑之规制。惜世事沧桑 ,兴废交替。历经劫难,宗祠香火不继,瓦塌垣残,岌岌可危。我族宗亲,目不忍睹,欲建不能,欲罢不忍。幸国运兴隆,惠风和畅。二零零七年秋,宗亲聚会,推举理事,专谋修祠大计。郡南乡亲,踊跃捐资;各地宗彦,出谋献策,共襄善举。二零一一年春,宗祠建筑喜列政府“文保单位”,筹款修祠,曙光呈现。越二年,宗祠原地重修终获政府发文核定 。贤团、锦鹏、嘉鸿诸宗亲雪中送炭,襄助巨款立解资金紧缺之急;国学泰斗饶宗熙教授锦上添花,挥毫题匾赠联。
郡南谢氏世族宗祠遂于二零一三年七月开工重修,于二零一四年十一月竣工。建筑保留明代风格,增设南北两廊,正门两側墙壁增饰石雕,展现宝树源流,世代传扬。古祠新貌,当今胜昔。文物增光輝,郡南添胜迹。谢氏子孙、友姓邻里无不额手称庆,赞颂盛世太平。是为记。公元二零一四年十一月。
谢氏世族宗祠碑记:
谢氏世族宗祠碑记立于大门右侧,明广东布政使司右布政使钱藻。
自五岭以南,薄潮其俗大都檏重端悫耻,与世府仰,闾阎巷陌间多长者。滨海右族则诸谢称最著云。国初海酋发难,扫境长驱,宗党散落。谢麟独以身免,刻志砺行崎岖岛屿之间,保有先业施于孙子。麟子玙,玙子纪,皆以孝友起家,乐义喜施,质行著乡闾,而纪尤任侠,专趋人之急甚已之私。贫不能葬者,举之;学而不能周者,塾之;士而不祭者,田之。自麟至纪三世隐德笃行,潮人皆自以不及也。
先是督学吴公鹏举按粤秩祀典檄郡县条,其事叙之于名贤祠。语在潮乘中而诸谢群然,以为三祖宜为不祧之主,然犹溷于大宗之列。且国既有祀,而家阙焉,崇德云何,吾属有责矣。嘉靖壬子玄孙淮,六世孙顺庆丞,承志乃醵金若干,缗鸠工饬材为别室,以妥三灵。缘海上多事,兵戈枪攘工力靡常,而诸营作之费绌焉,是以粗具大较而规制阙如也。比复因祭田之馀举而成之,居幽合离,继孝追养,巍乎观德矣。其后为寝室,中为亨堂,前为门。岁时伏腊,群子姓于中以礼迭更祭三祖焉,盖元祀特典也。
余顷辖岭表,采风谣,则先诸谢,于是余师绍祖论次以请,因欲托之贞珉以垂不朽。会余有行役倥偬,未遑,又事关世风,凡莅兹土者皆有兴焉,当不令其泯泯也。乃喟然叹日:夫万物本乎天人,本乎祖朝,死而夕忘之夫,安能相与,群居而不乱者,且著代以约散,明德以象贤,人道之至文也。今昔之所壹也,所由来至深远矣。登斯堂者有不惕然兴于风者乎。其涣而萃以祀也,有不景行仰止者乎。三祖有以不忘谢之昆,仍为善承矣。吾不能文之,以言聊具其事以备记载。万历七年岁在已卯秋九月吉旦,赐进士第通奉大夫广东布政使司右布政使钱藻撰。
郡南的谢氏宗祠有很多,如长房祠、二房祠,六房祠、七房祠……作为“大宗祠”的谢氏世族宗祠,座东南朝西北,二进格局,面宽12.15米,进深27.9米,占地面积338平方米。祠堂分前座、天井和主座三部分。宗祠前墙嵌有明万历七年“谢氏世族宗祠碑记”一通,前座门楼为垂花柱连拱承檩构架,门厅为木瓜抬梁构架,主座为驼墩抬梁构架。
根据老族人叙述及碑记查证,宗祠中翁重光前只供奉着谢氏先人谢麟及其子谢玙、其孙谢纪三代。关于开基始祖为何缺席世德堂问题,开基始祖缺席世德堂之我见。潮州郡南谢氏世德堂重光,引起谢氏子孙关注。《谢氏族谱》载,南隐,号振宗,字汝器。草塘公之次子,值元季驿骚,元至正三年癸末(1342)由揭阳梅岗都谢坑乡徙移郡城之南,子孙世至焉。
先看明万历七年祠堂落成时,广东布政使司右布政使钱藻写的碑记,就不难发现他也无提到南隐公。记上讲的三祖是兰轩,瀛滨,养心三位。这三位,也不是开基郡南的二至四代的全体。南隐公之子兰轩公,生有两子,长质斋,次瀛滨。再下一代,质斋生勺泉,瀛滨生养心。就社会地来说,质斋公一派,也都不错。其子勺泉公和养心公一样,都赈灾获将士佐郎。按目前郡南谢氏只有一个祠堂而论,在祠堂上,开基郡南第一代,始祖南隐公是不能缺的,质斋,勺泉也不能缺的。现在之所以缺席,我认为和建祠历史有关。
养心公成化21年(1485)逝世。始建宗祠在嘉靖壬子年(1522),由玄孙淮,六世孙顺庆,丞承志醵金建祠。但因海上多事,且营作资拙,只粗具大较,再以田租举而成之。至题碑记时,已经是万历七年(1579)了。也就是说,养心公去世37年后,才集资建祠,因治安和资金问题,到了祠堂完全建好,请广东布政使司右布政使钱藻写碑记,又过57年了。此时,据养心去世后一共94年了。
近一百年,一般说,对先辈开基郡南的情况应是清楚的。何况还有家族手抄本《养心闲集》,这书中有三篇养心公的文章记述南隐公开基潮州,书中收录的行状和墓志铭中,也有涉及这件事。祠堂上南隐公缺位,也没有质斋公一派,也许是当年祠堂只是为养心公盖的,主祭是养心公及其父母,祖父母。而质斋公一支也许另有祭祀。关键是碑记为什么只写三祖。我们知道钱藻是外人,请他写碑记,主要是借他的官名。所以必须给他提供基本资料。问题就出在提供基本资料的人,沒有认真研究家史,而且元至正三年(1342)开基,到此时也有两百多年,也就把南隐公忘记了。更何况,南隐公开基之后,家族遭海酋抢劫,幸得兰轩公年幼逃脱而復城南新居。而南隐至此没有下落。
现南春路头的世族宗祠前叫大宗祠,边为大宗祠巷,可证。重修后称谢氏世族宗祠。据老人讲,南门谢与南门外谢略有区别,南春路一带称”南门外谢”。另,各宗祠所在地如下:长房祠(大房祠)原址南春小学,六房祠在派出所,七房在锻压厂,二房在卫生院,五房传说是私祠,在七丛松巷拐进的祠堂,现为二轻染线厂。三房四房在外地。郡南的私塾学堂叫《南关书院》,初解放叫潮州市第六小学,潮安县第六小学,现叫振德街小学,原大门开向振德衔。南门谢氏所在叫南厢乡。(下续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