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宣王封舅》:
宗祠大门口石雕有一幅写着,《宣王封舅》讲的是谢姓的由来。这个故事要从姜与夏的关系看姜嫄族的起源与迁移讲起。
姜姓族与夏族是极为密切的同盟者。姜嫄族西移到了关中渭水流域后,便与从豳地南下的姬周族结为婚姻。此后姬姜两族世为婚姻,于是姜嫄成了周人的祖母,姜姓族成了周人的舅家,“姜姓的民族最早与(姬)周民族就做了甥舅之国。”(注:杨筠如:《姜姓的民族和姜太公的故事》,见《古史辨》第二册上编,北京朴社,1962年版。)姬姜两族联盟而东进灭商,似当有报仇复国之意。其以洛阳成周为东都,一方面自然是取其“天下之中”之意,另一方面也实现了其回归故里之愿望。
据《左传》等文献可知,以嵩山为中心,南面是夏与姜的起源地,北面是夏与姬的发祥处。于是当周人建国后分封诸侯,嵩山以北晋南一带以姬姓为多,嵩山以南的南阳一带以姜姓居多,正体现了其寻根念祖之情结。其中一个显著例子便是周宣王徙封其舅舅申伯于姜姓故地“谢”。《诗经•大雅•崧高》云:“申伯,王缵之事。于邑于谢,南国是式。王命召伯,定申伯之宅。登是南邦,世执其功。申伯番番,既入于谢。徒御啴啴,周邦咸喜,戎有良翰。不显申伯,王之元舅,文武是宪。”关于“谢”的地望。
《国语•郑语》:“谢西之九州何如?”韦昭注:“谢,宣王之舅,申伯之国,今在南阳。”《史记•齐世家》:“申在南阳县北三十里。”《括地志》:“南阳县北有申城,周宣王舅所封。”《潜夫论?志氏姓》:“申在宛北序山之下”,并引《崧高》诗“于邑于谢”句作“于邑于序”。陈奂《诗毛氏传疏》据此认为:“古‘谢’‘序’声通,盖谓宣王封申伯于序,在今汉南阳郡宛县北序山之下也。”可见申、谢所指为一地。汉南阳郡宛县即在今河南南阳市境内。以上讲的就是《宣王封舅》,于邑于谢,此后申伯后裔以谢为姓。
《铁骑平寇》:
宗祠大门口石雕有一幅写着,《铁骑平寇》,讲的是潮汕始祖谢升一的故事。
谢升一,号壶山,乃周宣王母舅,谢氏受姓始祖申伯第74代孙,即福建莆田谢氏始祖谢斯立第10代孙。谢升一生于莆田涵江,因莆用壶公山而自号壶山。他自幼聪颖,勤奋好学,潜心研究兵书韬略,立志报国。成年后取理帝三皇叔之女赵郡主为妻,人称“郡马爷”。他投身军旅,转战四川,淮北,屡建奇功。
淳佑年间(1241一1252),皇封铁牌总管,偕夫人赵郡主,率志勇17将入潮,统辖惠潮梅三州。剿平盗寇,守土抗元。竭尽全力施仁泽,保境安邦厚人民。宋度宗帝立,赐与壶山“金书铁券”,民间称“免死金牌”,同时封赐桑浦山上至鸡笼山,下至蓬洲十八峰为养马山。《铁骑平寇》,生动活泼地再现了谢升一这位铁牌总管领兵平寇,英勇杀敌的场景。
《郡南开基》:
宗祠大门口石雕有一幅写着,《郡南开基》,郡南谢氏的开基祖是谢振宗,相关事宜在《养心闲集》,《谢氏宗谱》以及潮州境内的“谢氏大宗祠文恩堂”,“潮汕谢氏大宗祠”的相关祠刊上均有记载。
谢振宗,字汝器,号南隐,元代至正三年(1343年),因避“驿骚”从揭阳梅岗谢坑迁居潮州南门外。他举家迁居潮南时已有儿子谢则瑞(讳麟,号兰轩),后则瑞生二子,分别叫子浓和子鲁。
南隐公公孙三代深居简出,不慕功名利禄,友爱四邻朋友。因此,乡里乡亲称南隐公为忠厚长者。南隐公携子孙艰苦创业,所置产业屋墓多在梅岗。孙子浓生一子叫弘济。曾孙弘济又生三子,分别叫銮,钦和铨。谢銮参加科举,登景泰癸酉科魁,后因故赐进士。谢銮是郡南谢氏族内第一位得公名的先贤,人称“进士公”。
南隐公之孙子鲁,生性豁达,豪爽待人,上官乡党都很敬重子鲁。子鲁7-8岁就没了父亲,他奉养母亲至孝。友人进士洪廉为子鲁厅堂画了一幅“晚秋图”,翰林修撰陈循等人为子鲁撰文写诗,记录了子鲁孝养母亲的事迹。子鲁增立更多产业,数量比前辈有成倍之多。子鲁(讳玙,号瀛滨)生三子,分别叫弘益,弘道,弘毅。前二子英年早逝,唯三子继承。弘毅,养心公也,生七子,男孙共十几人,谢纪是南隐的四世孙。自始祖谢振宗至曾孙谢纪四代人的努力,开创了郡南谢氏家族的辉煌时代。
《兴学济世》:
宗祠大门口石雕有一幅写着,《兴学济世》讲的是谢纪的故事。谢纪,字弘毅,20岁时父亲就去世了。他奉养母亲蔡氏孝顺出名。他崇尚礼义,以田园(义庄)赡养族人,以田租办私塾义学教育晚辈,有土地(义冢)埋葬骸骨(路边骸骨),对家贫死后不能安葬的帮其安葬,并限定购置棺木银两,留田租专款专用,子孙垂范。民间称他为义士。他颐养天年至六十八岁去世。知县郑崇古追祀他为乡贤。他的著作有《养心闲集》存世。
《请神入潮》:
宗祠大门口石雕有一幅写着,谢少沧请“大老爷(王伉)入潮”的传说。明代潮州人谢少沧在云南为官,恰逢大旱饥馑,他为免延迟时日先开官仓济灾而后上奏朝廷,获罪问斩。按滇俗,处决囚犯吊于大树三天尚活者可免其死。其地白天日炙而夜司风寒。谁知“天降神人”,张开大黑布化为乌云顶住烈日风霜,三天后谢竞死里逃生,即备祭品到神庙祭拜,见正中端坐者就是搭救自己的神人——蜀汉永昌郡守、“安济圣王”王伉。自此日夜焚香拜之,并于回潮时,将王伉及大、二夫人偶像带回家设点供奉,后立于此庙祭拜。这一传说充满神秘色彩,生动有趣。
《宝树长荣》:
宗祠大门口石雕有一幅写着“宝树长荣”,进入大门映入眼帘的又有一大幅牌匾“宝树增辉”。这宝树两字到底怎么与谢氏一族扯上关系呢?谢氏自称宝树,是有典出的。淝水之战后,谢安功高震主,有人又从中挑拨,因此谢安受到孝武帝的猜疑。这引起了正直人士的不满,中郎将桓伊就是其中之一。
有一天孝武帝宴请群臣,命桓伊吹笛。吹毕,桓伊又要求抚筝与人吹笛合奏,帝允。桓伊便抚筝而歌。他唱的是一首《怨歌》:“为君既不易,为臣良独难。忠信事不显,乃有见疑患。周旦佐文武,金滕功不利。推心辅王政,二叔反流言。”在坐的谢安听了,泣下沾襟。孝武帝听了桓伊借古讽谏的《怨歌》,脸上亦露出惭愧的神色。
退朝后,孝武帝突然亲临谢安家,谢安焚香恭迎。孝武帝见谢安家堂前瑞柏枝叶繁茂,称赞道:“宝树也。”并亲书谢安宅为“宝树堂”。这个故事见于《晋书•桓伊传》和部分宗谱。自此,宝树堂成为天下谢氏家族的最负盛名的堂号。(下续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