竹子枝杆挺拔,修长,亭亭玉立,婀娜多姿,四季青翠,凌霜傲雨,倍受人民喜爱,尤其是文人,因为文人喜欢以竹子来自比,象征刚直、纯洁、铮铮铁骨等。竹子素来备受美誉,有“梅兰竹菊”四君子之一,“梅松竹”岁寒三友之一等美称,自古以来都深受人们的喜爱。有人称赞竹子是“虚心竹有千千节”。我国古今文人骚客,嗜竹咏竹者众多。据传,无竹不居,留下大量竹画和咏竹诗。
置身于竹林,感悟那种非凡的意境,高而挺拔,宁折不弯,这是“竹”的性格。梅,兰,竹,菊是历代文人骚客推崇的正直高雅的象征植物。古人或是吟诗或是作画,用来展示君子那种与众不同的脱俗情趣。或许,有人会觉得欣赏它们有些做作,其实不然,没有体会到那种入境的情致的人是不会理解其中的奥妙之处的。古人把它们喻作正义高洁的君子象征并不为过,在梅,兰,竹,菊的身上的确可以体现出人的一些高尚的精神品质。
在我心中,它们也无愧“君子之说。”子曰:“君子坦荡荡,小人长戚戚。”竹,青秀自然,身姿挺拔,在它们的身上体现得更多的是那种浓浓的绿意,清净而脱俗的质感。高士文人喜爱竹,是因为在它们的身上没有世俗的妩媚,心怀坦荡荡,宁折不弯的性格。而得道的高僧喜爱竹,是因为绿色是世间最自然和谐的颜色,置身于竹林,更能参悟出那种“无我”的境界,净化身心。
竹干坚韧挺拔,枝叶清香,四季常青有着极强的生命力,这是它的脱俗之处。而用它来喻人是最恰当不过的了,个人认为自古到今,能以“竹”来形容的人非清代的书画家郑燮莫数,在他身上体现的最多就是“竹”的个性,刚毅超凡脱俗。竹之称为君子者,具有崇高坚劲之节;有虚怀若谷之心。清雅拔俗,有如逸士;有岁寒之心,风欺雪压,尤见精神。竹有竿、有枝、有节、有叶,四者写竹之要也。
竹子枝杆挺拔,修长,亭亭玉立,婀娜多姿,四季青翠,凌霜傲雨,倍受人民喜爱,尤其是文人,因为文人喜欢以竹子来自比,象征刚直、纯洁、铮铮铁骨等。竹子素来备受美誉,有“梅兰竹菊”四君子之一,“梅松竹”岁寒三友之一等美称,自古以来都深受人们的喜爱,有人称赞竹子是“虚心竹有千千节”。我国古今文人骚客,嗜竹咏竹者众多。据传,无竹不居,留下大量竹画和咏竹诗。大诗人苏东坡则留下“宁可食无肉,不可居无竹”的名言。
梅兰竹菊“四君子”,千百年来以其清雅淡泊的品质,一直为世人所钟爱,成为一种人格品性的文化象征。这虽然是自身的本性使然,但亦与历代的文人墨客、隐逸君子的赏识推崇不无关系。
究其原因,这里映衬出的不仅是由于“四君子”本身的自然属性而呈现出的一种自然美,更重要的是古人把一种人格力量,一种道德的情操和文化的内涵注入到“四君子”之中,通过“四君子”寄托理想,实现自我价值观念和人格追求,最终“四君子”成为古人托物言志,寓兴自我,展示高洁品格的绝佳题材。
“四君子”题材始终伴随着中国花鸟画的发展。常常喜欢表现的对象。这正反映出中国画的象征性,中国传统观念认为,这些花花草草具有高尚的品德,好比人中“君子”。“君子”是中国哲学里的一个重要范畴,指具有很高道德修养的人,仅次于“圣人”。
“四君子”是中国画的传统题材,以梅、兰、竹、菊谓四君子,是传统寓意纹样。明代黄凤池辑有《梅竹兰菊四谱》,从此,梅兰竹菊被称为“四君”。画家用“四君子”来标榜君子的清高品德。各种形式的四君子图案纹样,一直流传到现在。
竹入画,大略和兰花相当,也始于唐代。唐代的皇帝唐玄宗、画家王维、吴道子等都喜画竹。据说到了五代,李夫人还创墨竹法,传说她常夜坐床头、见竹影婆娑映于窗纸上、乃循窗纸摹写而创此法。到宋代,苏轼发展了画竹的方法,放弃了以前的画家们的双勾着色法,而把枝干、叶均用水墨来画,深墨为叶面,淡墨为叶背。以后的元明清时代,画竹名家辈出,只要是山水或花鸟画家,没有不画竹的,而且开始强调竹的整体气势。
不过,在众多的画家中,郑板桥的画竹也堪称为一绝对于画竹,郑板桥曾写下了自己的体会:“江馆清秋,晨起看竹,烟光日影露气,皆浮动于疏枝密叶之间。胸中勃勃遂有画意。其实胸中之竹,并不是眼中之竹也。因而磨墨展纸,落笔倏作变相,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。
总之,意在笔先者,定则也;趣在法外者,此机也。独画云乎哉!”因此,从竹子千姿百态的自然景象中得到启示,激发情感,经过“眼中之竹”,转化为“胸中之竹”,借助于笔墨,挥洒成“手中之竹”即“画中之竹”。郑板桥的作品,存世较多,流传也广,自清代以来,被世人行家所叹眼,成为“人争宝之”的珍品。
中国传统中,竹子象征着生命的弹力、长寿,竹子与松树、梅树合称冬季的三大吉祥植物。许许多多叶似剑鞘的竹子,枝繁叶茂,在竹波荡漾,连片成海时。它们有的如绿珠坠地,有的又如翠云接天,那千姿百态的竹海里,竹叶婆娑起舞,摇曳万里。置身于竹海,处处饱含着竹的清香。其情其景其幽香,无不使人陶醉。在荒山野岭中默默生长,坚韧不拔的毅力在逆境中顽强生存。
千百年来,竹子清峻不阿、高风亮节的品格形象,为人师表、令人崇拜。 文人爱竹,古已有之。苏东坡的“宁可食无肉,不可居无竹。无肉令人瘦,无竹令人俗”,知之者很多,称颂者也不少。竹对苏东坡来说,竹比每天必须的食物都重要了。
李贺的“无情有恨何人见,露压烟啼千万枝。”写出了竹的几分哀怨,把情与恨的感叹用竹写了出来。范成大的“船尾竹林遮县市,故人犹自立沙头。”则在竹中写出了含泪的离愁,让人感觉那绿竹也有着一分与人相同的离愁别恨。
《竹石》 郑板桥 咬定青山不放松, 立根原在破崖中。 千磨万击还坚劲, 任尔东西南北风。
《竹》唐•李贺 入水文光动,抽空绿影春。 露华生笋径,苔色拂霜根。 织可承香汗,栽堪钓绵鳞。 三梁曾入用,一节奉王孙。
《题新竹》唐•杜牧 数茎幽玉色,晚夕翠烟分。 声破寒窗梦,根穿绿藓纹。 渐笼当槛日,欲得八帘云。 不是山阴客,何人爱此君。
《庭竹》唐•刘禹锡 露涤铅粉节,风摇青玉枝。 依依似君子,无地不相宜。
《题吾友梁铁君侠者画竹》清•康有为 生挺凌云节,飘摇仍自持。 朔风常凛冽,秋气不离披。 乱叶犹能劲,柔枝不受吹。 只烦文与可,写照特淋漓。
《集雅蔡梅竹兰菊四谱小引》:“文房清供,独取梅、竹、兰、菊四君者无他,则以其幽芳逸致,偏能涤人之秽肠而澄莹其神骨。”文人高士,常借梅、兰、竹、菊来表现自己清高拔俗的情趣,或作为自己品德的鉴戒,如当代诗人周天侯的《颂竹》:苦节凭自珍,雨过更无尘。岁寒论君子,碧绿织新春。它的起源可早至晚唐,到宋代更为盛行。表示作者的胸襟,作为自我心灵情致的表现。
在中国人看来,梅花在漫天飞雪的隆冬盛开,不畏严寒、探波傲雪,象征君子威武不屈,不畏强暴。
兰花独处幽谷,喜居崖壁、深谷幽香,象征君子操守清雅,遗世独立。
竹子虚怀若谷,中通外直,清雅靓丽,象征君子谦逊虚中,高风亮节。
菊花在深秋绽放,顶风傲霜,潇洒飘逸,象征君子隐逸世外,不陷污浊。
这些题材不仅在画家笔下常常见到,也是各种文学样式里的常用之笔。艺术家们喜欢这些花草,其实是表现了对高尚道德的景仰和追求。